最近,以“年轻人”为前缀的话题,总是齐刷刷呈现同一种画风。
这届年轻人,到底在焦虑些什么?
在阅读量高达8个亿的微博热搜里,年轻人们憋了一肚子话想说。
以奋斗之名被过分挤压的私人时间,以关心之名被频繁cue到的终身大事,以玩笑之名有意或无意的言语刺伤……似乎已经深入年轻人的日常。
所以焦虑不会消失的对吗?
也许是,但不代表我们必须受它支配。
可以先问问处在颜值塔尖的明星们。
“脸好大啊”“皮肤好差啊”“穿搭好low啊”……
美的标准没写进教科书里,倒是被各种弹幕打在了公屏上。
明星尚且如此,普通人自然“水深火热”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够不够靓、够不够潮”也成了一些职场的“潜规则”,打工已经挺累,还要被嘲颜值拖后腿,路过的蚂蚁听了都想替打工人流泪。
哲人有云:“美是流动的”。
远了不说,就看盛产“大众审美”的爱豆界和网红界,非标准女团王菊和超自信大女主辣目洋子,就是对“容貌焦虑”最好的反击。
如果硬要钻进一个设定好的框架,那你注定会被“容貌焦虑”支配。
认同多姿多彩的美好,也坚信自己的独特魅力,一起反手给“容貌焦虑”按下暂停,抛离外太空。
找工作的打工人,因没有市场而焦虑;
工作的打工人,害怕被华丽包装的“996”“007”套路;
事小有成就的打工人,也可能因为已婚女性的身份面临家庭与工作的两难……
“打工人”这个词为什么火?
它始于上班族的自嘲,也消解着打工人内心的不安。
关于工作的焦虑就像天要下雨,拦是拦不住的,但总有“头铁”的兄弟,在雨中为理想世界呐喊。
《奇葩说》第七季,刘擎曾说过“这个世界应该让那些不好的选择消失”,改变不了“非正常”,至少不为它添砖加瓦,不默认它理所应当。
对“非正常”的diss,才是键盘的正确使用方式。
“大城床”和“小城房”,怎么选都感觉扎心;
刚被一大堆奋斗箴言鼓起士气,夜晚又在出租屋被落寞吵醒,归属感依旧不曾光临;
坚持下去,终于到了“守得云开会有房”的一天,又在交通、配套、学校、预算之间来回拉扯,总也遇不到梦中注定的那个……
所有的“住房焦虑”,大抵都是由于生活与期待的不同步。
其实,只要心足够平稳安定,外界再多杂音,也不足以动摇你。
租来的房子,一人食、一人睡,也能过得有滋有味;梦想中的家,一定在茫茫房源中等你开启。
虽然各种焦虑连绵不绝,但年轻人嘛,最不缺创造力。
就连对抗焦虑,偶尔也想“脑洞出奇迹”。
有些年轻人,想靠集卡走上“人生巅峰”。
卡片塞满抽屉才发现,我要这小卡片有何用?一不能召唤神龙,二无法发家致富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