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怎么还不谈恋爱?”
“跟你同龄的人小孩都能打酱油了,你怎么还不急”
“别挑了,再挑就只能挑别人剩下的了!”
这样的催婚语录也许很多人都不会陌生,也在许多家庭不断上演,成为两代人冲突的一大主题。
随着时代的变化,年轻人的婚恋态度明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。
“恐婚”、“恐恋”这样的词也层出不穷。
那么,面对婚姻,现代人到底忧虑的是什么呢?
把婚姻标签化
有这样一部分人,对于婚姻有较多的负面认知以及预期偏差,谈及婚姻就充满焦虑和恐惧。
他们“谈婚色变”,有些人甚至没有勇气恋爱。
知乎关于父母催婚话题下面有这样一条评论:
“爸妈问我为什么不想恋爱结婚,因为我害怕啊,害怕恋爱就分手,婚姻会失败,婆媳难相处,生孩子养孩子太累太受罪......光想想就可怕,劝退劝退”
对于婚姻的负面认知,也许是来自于原生家庭,或是本人以往的经历,也有一些来自于大众传媒对婚姻恶性事件的报道。
比如杀妻骗保、离婚杀人案,等等。
这些也都无形中让年轻人对婚姻越来越恐惧,越来越没有信心
被现实障碍所困
有人说:“在大城市,年轻人只有两类,有房的和无房的。无房的人怎么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呢?”
类似这样的自嘲,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理。
因为现实生活中较高的婚育成本而感到忧虑、无助,导致步入婚姻的意愿被抑制。
婚房,是当下一些人眼中结婚的标配。
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一项针对北京青年的调查显示:在有恋爱对象而未婚的青年中,双方均无房产的比例为64.62%。 调研结果显示,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,青年选择“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”的占46%;选择“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”的占56.2%。
这些现实条件,让很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。





